悦览八桂
首页 -> 悦览八桂
  • 千年扇写意 千面引神往

  •  阳朔从来不缺歌与美景,也不缺文化与人情。若你此时正置身于漓江的下游,耳畔传来了悠然的山歌,乘着一叶竹筏,从碧莲峰缓缓绕过了书童山,游目骋怀,快意潇洒,不消多时,就可以到达刘三姐用清茶和山歌接待远方乡亲的地方——福利古镇。福利古镇拥有逾千年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,三面环山,一面临水,素有三山环古镇,一水抱绿州之雅誉,也是漓江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
     


    福利,原名伏荔,相传古时此处荔枝成林,有村舍蔽伏其间,故得名伏荔。上溯至唐朝显庆年间开始居住百姓;宋朝时,位于镇子北面之东郎山下的黄道街繁盛一时,甚至有头上无金钗,莫过黄道街一说,明朝时迁至伏荔,由此改名为伏荔圩;民国15年,即1926年,取伏荔谐音,改为福利,有福国利民之美意。福利古镇盛于唐朝,经历过风雨洗礼,沧海桑田,岁月变迁,千年后的她,仍是一首悠扬宛转的歌,一幅明艳动人的画。

     


    景观奇美安谧


    徐霞客曾用山开目眶,奇致愈出八字概括福利的山。还未到福利古镇,却早就耳闻:福利镇北约两公里处,有一山于万顷田畴中平地拔起,山顶突出一巨石,酷似人像,又因其位于阳朔县城东部,故称东郎山。关于东郎山,还有着一个神话传说。相传很久以前,有仙人游至伏荔,被这一派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深深吸引,以至迷醉不返,于是王母娘娘将他点化成石,以作惩罚。苏轼有云横看成岭竖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被点化成石的东郎山也如是:从东南面看,形似一柔情少女,美眉含笑;从正南面看,似一蹒跚老叟,信步闲游;从东面看,又似一戎装武士,肃立山野。东郎山四周也有山,仔细说来,东有雄狮山,东北有将军山、马鞍山,西有凤凰山,西南有状元峰,形成环拱之势,包围着这座名山,一同俯瞰着这片有福之地。



    晚唐诗人曹邺著诗《东郎山》:东郎屹立向东方,翘首朝朝候太阳,一片丹心存万古,谁云坐处是遐荒?更道出了东郎千万年守候福利的一片痴心。其实漓江沿岸一路,也伫立着几座奇山。例如状元峰,它的高度位列江边之首,顶天立地,出类拔萃,故称之为状元峰;由于它山顶的东西两侧参差错落,犹如一只浮在半空中的钓钩,所以另有一名,名曰浮钩山。又例如虎头山,在漓江急水回流处,有一向江心迎面扑来的小山峰,仿佛一只凶猛的老虎正欲摆出扑下来的姿态;还有砧板山,这座石山不高也不大,样子极像厨房里使用的砧板,便得名砧板山。

     

    漂流的终点——绿树掩映的码头上,有一亭依山傍水,凭栏而立,山光水色争相跃入眼帘,故唤名大光亭。亭之面江处有副对联,上联为临水开轩,四面云山皆入画,下联为凭栏远眺,万家烟火总关情。有人说过,江亭晚眺,才恰是千年福利古镇之精华。大光亭始建于1928年,原是砖石结构二层四角,因年久损坏,1986年由阳朔县政府重建为石柱结构,呈八角形,造型端庄,古朴大方。

     

    电影《刘三姐》中,莫老爷囚禁刘三姐的八角楼,便是借大光亭改装的。亭的北面有天后宫、接龙桥、奎星楼,此片区是福利最主要的景点,亭台楼阁也就集中在这里。江边有三块巨石,传说是三位仙姑化成,古往今来,不少文人骚客都为此美景赋诗曰:大光亭外楼外楼,鹦鹉山峰城内幽。石似三姑洲似鲤,接龙桥上访仙游。”“大地富诗情,鹦鹉山前风送笛;光天开画本,鲤鱼洲畔船过客。



    由码头上岸,就可以看见古镇老街了。老街长长的小巷由狭窄的青石板路延伸开去,行走于此,仿佛正漫步于通向过往的时空隧道之中,此时亦不敢轻易地叩响一道门,只怕惊动了那静谧的旧时光。古镇上的老房子建于清末年间,也由青石砌成,其中要数现今作为福利招待所的古建筑保存得最为完整。老街的房子基本是一家接着一家的,每间房子的大头门都会对准前一家房子的后门。

     

    街内的小巷纵横交错,当地也一直流传着三街九井十八巷之说。其中三街指的是福利街、兴隆街、岭背街,九井指的是崇福井、接凤井、鹧鸪井、吊井、花园井、双凤井、兴隆井、桂花井、马山井,而十八巷指的是崇福巷、白衣巷、东街巷、丁字巷、小巷口、李家短巷、狗头赛巷、猪屎巷、苏家巷、莫家巷、黎家巷、麒麟巷、诗书巷、花园井挑水巷、新福巷、接凤街、平井挑水巷、背街巷。当地儿童常常穿梭于街巷之中,或嬉戏,或捉迷藏,而老街的青石则在悄无声息中将笑声、闹声记录了下来,待若干年后供他们回忆,再接着想必就是报以粲然一笑了。

     


    风物画意甜意


    在福利古镇中,有一条长百余米、全卖画扇、挂画的老街,也称画扇街。说到福利,最不能不提的就是画扇了。福利画扇主要是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应运而生的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该镇就曾办过美术工艺厂,生产画扇、木、竹雕;八十年代初期,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兴起,镇上的居民一方面受到家庭的熏陶,另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刺激,开始绘制画扇,并到县城和外地办画店,从生产模式上看,主要是自产自销;九十年代初,福利画扇进入迅猛发展的全新阶段,开始量产,当时全镇约有150多户居民、300多个劳力投入画扇生产、销售工作,年产150多万把,始有中国画扇第一镇的美誉。




    2000年开始,出现了画扇街。据介绍,一把画扇从准备材料到制作,要经过大大小小94道工序。画扇的扇骨以本地江边盛产的毛竹为主体,经过断竹、缠梢、拖边、齐头、圆头等工序制作而成。再配以土产绵纸、牛皮纸、丝绸等韧性很强的材料作为扇面,精心绘制后再装裱于铜版纸之上,以保证经年无损。最后将扇骨入套,一把福利画扇基本就完成了。画扇的规格也很全,最大的2米,最小的30公分,各具观赏价值。画扇画面色彩缤纷、内容新颖,以桂林山水、阳朔风光、花鸟虫鱼为主,也有诗词歌赋以及箴言警句,并盖上了阳朔纪念”“桂林山水等极富当地特色的篆印,使得画扇成为了融诗书画刻为一体、极具诗情画意的艺术工艺品。福利画扇因其精细的做工,精美的包装,合理的价格,倍受顾客的欢迎,是理想的送礼佳品。许多外地客商都到画扇街批发画扇,销往全国各地,甚至东南亚、日本、美国、韩国、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,产品供不应求。中央电视台曾以福利画扇的发展为主题,拍了一部专题片,分别在央视各大频道的地方风采等栏目中播出,使福利画扇的美名远扬。此外,一些店家也向游客提供画扇教学的服务,若有几分兴趣,建议您不妨也来尝试一把!

     

    福利古镇除了画扇,还在低调经营着一份甜蜜的产业”——蔗糖产业。广西是产蔗及制糖大省,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桂林的糖蔗种植产业颇具规模。当时永福、阳朔、平乐等县都开设有一定规模的制糖厂,如今仅保留了永福的两家制糖企业。而在桂林民间,阳朔福利古镇却保留了手工原始作坊(阳朔人叫五连环锅),一般每年1220日到次年120日榨糖,经由砍蔗、榨汁、熬浆、冷却、保存几个步骤,精心制出手工红糖。但据说这些红糖只供应本地居民消费,得之不易,这大抵就是真正的民间珍品吧。

     


    民俗部落沿海


    由于战争、灾难等,现在的福利镇几乎有一半是外来迁徙人口,比如来自广东、湖南、江西、山东、安徽、福建等地。这里文化较为复杂,其中一种原始的部落文化――古傩文化也保留至今。福利的傩乐、傩舞保存完好,当地傩文化功能也经历了由驱鬼逐疫,到娱神娱人,再到艺术欣赏的变化。傩乐被阳朔的茅山教作为教课音乐,有一定发展,很有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。

     

    从前移居到福利的广东、福建人,不仅将他们的生活习惯带来了,同时还把他们的海神妈祖也一同带来了。福利,这是在祖国内陆地区唯一一个有妈祖文化的地方。福利除有三街九井十八巷之说,还有三宫的讲法。三宫,即天后宫、水源宫、行宫。水源宫和行宫在文革时被拆了,天后宫是三宫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迹。走进天后宫,眼前便是花窗屋梁,雕龙画凤,八仙壁画刻于两边的墙上,宫里供奉着颍考叔和妈祖两尊大菩萨,福利人称他们为公公婆婆。每年农历五月初八,便是大祭公公婆婆的日子。那天,福利镇的居民会在镇上舞龙舞狮,抬公公婆婆巡游三街,唱大戏,以祈求多子多富、国泰民安。五月初八对于福利的重要性如同花炮节之于侗族、火把节之于彝族、那达慕大会之于蒙古族,可以这么说,五月初八正是福利最有特色的民俗节日。如今的五月初八更是发展成为了民俗文化旅游节,不仅结合了古老而传统的古傩文化和妈祖文化,还举办各种富有时代精神的歌唱比赛及篮球比赛,俨然是多元素融合的产物。




    福利古镇,以画扇闻名天下,可谓是画在扇面上的小镇。麻雀虽小,却不容小觑,在这折扇方寸之间有看不尽的自然山水,品不尽的人文情怀。福利之美不止一面,而是立体多面,静待发现。